流量聚焦下的朱彦军家乡平凉 “牛”精神谱写“牛”故事

  • 时间:2023-02-10 11:07
  • 浏览次数:
  • 来源:平凉市畜牧兽医局
  • 字体: [ ] [ ] [ ]
  • 分享:

编者按:连日来,朱彦军荣获《2023中国诗词大会》第八季总决赛亚军的消息,引发了媒体和网民们的高度关注。《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新华社每日电讯、广东共青团微信公众号、《甘肃日报》等中、省新闻媒体以《舞台上告白的农民工火了!他的故事更动人》《朱彦军的诗与远方》等为题进行广泛报道……

  流量聚焦下的朱彦军,为他的家乡平凉带来“大流量”。2月7日,新华社客户端以《一颗苹果里的甘肃故事》为题,对平凉静宁县的苹果产业升级之路给予深度报道,浏览量高达百万人次。人才辈出、产业兴旺的背后,这座城市还有着哪些亮丽的名片?有着怎样的人文精神?本报记者本期就平凉红牛产业链发展以及城市人文精神进行探寻,让读者纵览平凉深厚的“牛文化”,领略开拓进取、坚韧不拔的“牛精神”。 

流量聚焦下的朱彦军家乡平凉

“牛”精神谱写“牛”故事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柳娜


  这两天,在中国人的朋友圈,人们讨论最多的,除了《2023中国诗词大会》第八季总决赛亚军得主朱彦军“烟火里谋生,诗词里谋爱”的人生故事外,便是关于朱彦军家乡平凉的文化基因、产业发展、城市精神等相关话题。

  “无论身在何处,都努力追求梦想”,1973年出生,属相为牛的朱彦军,自是有着牛的积极进取、牛的坚韧顽强的精神意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精神总是由自然环境的孕育、历史文化的沉淀、民风民俗的熏陶、地域人文的特征等因素锻造出来的。千百年来,牛的开拓进取、负重前行的精神,早已融入了每个平凉人的血脉。如果说有一种精神可以贯穿平凉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那么这种精神无疑就是已经深嵌在城市精神之中的红牛精神。

  红牛精神,已然成为平凉递给世界的一张金光闪闪的名片。

千年相袭的“牛文化”,铸就平凉人的精神品格

  平凉,横跨陇山东西两麓,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第一重镇,也是西北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畜产品交易集散地。


  这里四季分明,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纵横交错的川原沟壑到处覆盖着茂盛的林草,堪称畜牧养殖的一块宝地。

  据平凉文化学者李世恩考证,远古时代,伏羲部落就在这里驯化兽类、饲养家畜,牛作为首选被逐渐集中圈养和选育,加之先民对太阳的崇拜和敬畏,被毛红色的牛就成为祭祀用的主要牺牲;三千多年前,生活在泾河流域的周人先祖就创造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农耕文明,作为役用牛的饲养规模进一步扩大;在秦人东迁过程中,也将他们牧养的牛带到关中一带,后在唐朝时期落户到日本。《史记》所载的平凉人乌氏倮,因善养牛马和畜牧贸易而被秦始皇赏赐朝臣待遇,堪称中国古代最为成功的畜牧巨商。历代地方志中,多有“农民唯养牛”的记载。

  牛作为农耕时代的主要劳动力,平凉人亲切地称它为“农本”,呵护有加。从这里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剪纸、绘画和曲子戏里,都可体会到人与牛结缘相伴几千年的缘分和情感。


  国家肉牛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兵海曾表示:“平凉本身就是一个历史非常长的养牛传统地区,文化是有根的,之所以坚持不懈地养肉牛,是自古以来这个地方就适合它。”

  这里有数据来佐证。获评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殊荣的平凉全市6项主要污染物总控率达100%,土壤中五大重金属和地表水各项控制数据均未超标,饮用水达标率100%。大气、土壤、水质,都符合绿色、有机食品产地环境要求,为发展以养牛为主的畜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发展红牛产业,时不我待。

  在千年相袭的牛文化的精神滋育下,平凉人,身体里流淌着倔强的血脉,灵魂中奔腾着强悍的张力,不畏艰难,勇于开拓,勇于担当。


  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委市政府将牛产业确立为全市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历届班子便保持一股“不用扬鞭自奋蹄”的闯劲、一颗“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初心、一份“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毅,攻克前路上的道道难关。先是确立品牌。以平凉当地黄牛为母本,引进秦川、南德温、红安格斯等优良品种,经长期改良选育,形成了体型较大、生长发育快、肉用性能优、商品性状好的红色肉牛新类群,命名为“平凉红牛”。之后全力推动红牛产业扩量、提质、创牌、增效,让红牛产业加速向现代化方向迈进。

  “平凉红牛”证明商标入选甘肃省著名商标,取得直供香港高档活牛配额及活牛出口的“通行证”,取得直供国家运动员“入场券”……平凉红牛荣誉等身。同时,饲养量也在节节攀升。截至2021年底,全市牛饲养量达91.32万头,出栏38.89万头,产业综合收入97亿元。

  盘点发展中的得失,决策者们看到,平凉红牛产业虽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贡献了积极的力量,但仍存在产业化水平不高、利益传导机制不畅、要素协同能力不优等问题,特别是没有形成现代化产业链,资源优势远未转化为发展胜势。

  找到短板弱项,打通难点堵点,是理顺上下游关系,促成经营主体之间的关联,通过“链式思维”和系统思维,实现发展产业到发展产业链转变的关键。

  市第五次党代会以来,按照“3659”发展总体思路,对标平凉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我市制定出台了《平凉市平凉红牛产业链实施方案》《平凉红牛产业发展规划》,以现代畜牧业为方向,以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为重点,打造平凉红牛产业链的四个维度,促进平凉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廓清发展思路,平凉红牛产业越做越“牛”。

  静宁昊康牧业万头牛场二期项目建成运营、崆峒区陇东活畜交易市场建成试运行、上海硕电动物芯片生产项目完成3个公司注册……2022年,平凉红牛产业由产业开发向产业链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呈现出规模扩张、链条延伸、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的良好态势。

  波澜壮阔的篇章在这片土地上接连演绎,书写着独属平凉的红牛故事。

  国家到省市的“牛精英”团队,共同为红牛产业支招出策;自上而下的职能部门倾斜助力,从技术、金融等方面为牛产业发展搭建平台,提供支持……平凉红牛产业链上相关的每个人,发扬着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精神,开拓思路,埋头苦干,任劳任怨,顽强拼搏。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平面分布”到“集群发展”,平凉红牛产业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提档升级,一路高歌猛进。

  平凉红牛的发展故事,彰显着城市的力量和精神

  平凉红牛产业革命,其意义更在其产业发展之外,它彰显着一座城市的力量和精神。

  “牛之性格,敦厚宽容;任劳任怨,蔑利轻名;但为众生,不辞羸病;默默奉献,忍辱负重。德高如岳,品节如松。”牛,在平凉人的心中,是图腾、是信仰,是开拓者的精神寄托,是鞠躬尽瘁、勤劳无私的品格象征。

  一大批致力于牛产业的平凉企业家、外地来平的企业家甘当“孺子牛”,一方面致力于企业发展,一方面秉持关爱民生、仁德社会的理念,把乡村振兴作为奋斗目标,带领百姓科学“念牛经”“发牛财”,让他们摆脱困境,走向富裕。

  这两天,静宁县界石铺镇崔岔村的养殖大户李建平比平时还要忙碌,种着63亩玉米、6亩果园、饲养着31头平凉红牛的他,还准备扩建牛棚,再多养些牛。他繁育的红牛种质,都是由界石铺镇供港肉牛标准化养殖及出口创汇基地提供的,之后再交还企业育肥,通过订单出口,送往香港民众的餐桌。

  很难想象,这个曾经被贫困的记忆笼罩着不能喘息的人,因为养牛,年入16万元,堪比大城市的白领。

  事实上,发“牛财”的并非李建平一人。在界石铺,从事红牛相关产业的农户有1362户。“红牛”——这个平凉人民耳熟能详的词,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和致富密码。

  界石铺镇供港肉牛标准化养殖及出口创汇基地负责人、甘肃春盛康达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建仓是乡亲们眼中的“牛人”。是他,借助与香港五丰行签订的红牛出口配额和市场、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带动全镇及周边11个养牛乡镇进一步扩大了红牛的养殖规模。

  “相较于之前,今年的配额比去年增加了40%。活牛配额稳中有增,同样离不开海关的日常保障与支持。特别是去年以来,海关开辟了进出口鲜活易腐农食产品属地查检‘绿色通道’,给活牛出口带来了极大便利。去年我们公司出口活牛1422头,又一次刷新纪录,实现了出口四连涨。”提起去年一年的“成绩单”,赵建仓忍不住笑逐颜开。

  “能让乡亲们致富是我最开心的一件事,我将像一匹负重的老牛,不到最后绝不松套。”赵建仓用才干用激情书写了一个大写的“牛”!

  在乡亲们眼里,崆峒区寨河乡郭河村的兰亮亮也是一个“牛人”。

  “业精于勤”被很多人奉为座右铭,勤劳也是中国传统美德之一。红牛精神在平凉受推崇的原因之一,正在于其包含了“勤劳”之义。

  兰亮亮无疑是勤劳、敏锐的。2004年,从事肉牛生意的兰亮亮发现他的客户买到牛肉后加工成熟食,比他挣钱更多。于是买地建厂,开始生产真空辣牛肉、五香牛肉、牛腱肉等清真熟食。2008年,他注册了平凉市伊通清真肉制品有限公司和“伊通亮”商标。这几年,公司销售稳定,基本保持在每年3000多万元的销售额。十几年的时间,没有太多故事可讲,只是靠坚实的步伐,让“伊通”成了消费者信得过的品牌,并被评为甘肃省著名商标。

  依托企业,兰亮亮采用“企业+农户”的运营模式,实行订单式养牛,带动了当地80多户农民脱贫致富。“我要带领更多乡亲养牛,让他们不再外出打工,在家乡也能发家致富。”兰亮亮用自己的勤劳、智慧、行动念活了“牛人”创业的致富经。

  眼下,伊通肉制品有限公司正在抓紧建设平凉红牛“中央厨房”。“‘中央厨房’建成后,除原有的酱牛肉生产线外,公司还将增加牛肉丸、灌汤包、速冻水饺等方便食品生产线,同步开发食用牛皮等休闲食品,提高牛肉制品附加值。经过精细加工后,一头牛的利润至少比之前翻一番。”兰亮亮说。

  这片土地上,从来不缺少脚踏实地、无私奉献、开拓进取、敢于拼搏的“牛人”。如今,平凉大地,从东到西,养牛大户、养牛重点村、红牛强镇争先恐后壮大规模、建强基地;从西到东,家庭牧场、养牛合作社、龙头企业不失时机紧密合作、扩大经营,平凉红牛产业的家底越来越“厚”。

  红牛生宝地,发展正当时。在“牛人们”的加持下,平凉红牛正以广袤的平凉大地为背景,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踩着时代铿锵的鼓点,一路腾越而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