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产业发展新路子 创种养结合新局面——泾川县实施“粮改饲”项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泾川县把发展产业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结合全县产业结构布局,确立了“全产谋划、扩规提质、要素聚集、全链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坚持“以草促畜,种养结合、草畜结合、循环发展”的理念,全面实施“粮改饲”整县推进工作,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循环、优质安全、绿色高效发展路子。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四大优势”明思路。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因地制宜,借力“四大优势”全力以赴推进草畜配套、种养结合、循环发展。一是借力立地优势,全县有耕地67.4万亩,人均耕地2.1亩,自然条件优越,农作物茎秆长势好,尤以饲草玉米长势好,立地优势明显;二是借力区位优势,位于甘肃东部、陕甘交界处,国家高速G70福银高速公路,国道312线,省道302线、304线构成了泾川交通大骨架,区位优势独特;三是借力养殖基础优势,全县现有规模化养牛场(小区)49个,养牛户4984户,养殖条件成熟、经验丰富,养殖基础优势明显;四是借力品牌优势,配合市上成功举办了第十四届(2019)中国牛业发展大会,参加了首届“中国牛·优质牛肉”专家现场品鉴活动,平凉红牛荣获“品质特别奖”和“最具风味奖”两项大奖,取得了直供国家运动员“入场券”和直供港澳高档活牛配额及活牛出口“通行证”,入选“甘味”农产品“好中优”目录。组织开展平凉红牛走进京津冀系列活动,在央视《魅力中国城》等高端媒体进行宣传推介,平凉红牛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品牌优势明显。
二是广泛宣传动员,坚持“三项举措”转观念。坚持把转变群众观念作为推进“粮改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坚持通过“四项举措”转变群众观念,激活发展动力。一是“聚起来”倡导,今年来县畜牧兽医中心组织业务骨干深入各乡镇结合青贮技术培训班,通过“算成本、比收益、谋长远”探讨交流,倡导群众摒弃传统观念意识,全力发展牛产业;二是“请进来”培训,邀请市畜牧兽医局专家现场讲解豆禾混播技术、粮饲兼用玉米全株青贮技术等,显著提升了群众的饲草种植、田间管理、全株青贮及科学养殖技术;三是“常态化”宣传,在微信群、QQ群、下乡入户过程中及时向养殖户宣传推广“粮改饲”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美篇推平凉红牛养殖技术等知识,真正做到常态化宣传,着力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三是聚焦扩量增效,强化“两个带动”促发展。按照“示范先行,以点带面”的模式,着力强化“三个带动”作用,及时总结经验,全面扩量增效。一是建设示范点带动,在党原镇完颜洼村、玉都镇康家村、汭丰镇百烟村3个村建成千亩粮饲兼用玉米示范点3处,在荔堡镇泽牧公司、丰台镇永新黄牛公司建成拉巴豆和饲用玉米间作种植示范区2处。二是实施项目带动,争取2022年“粮改饲”项目资金218万元,对全县种植、全株收贮青贮玉米,兼顾饲用甜高粱等优质牧草的规模养牛场(户)进行补助,通过项目扶持,加快构建“以养定种,以种促养,过腹还田,循环发展”的新型农牧业种养结构,为发展牛产业提供充足的饲草料储备,全力促进全县牛产业快速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四是紧扣关键环节,抓实“三个重点”提质量。把饲草种植、青贮和品种改良作为牛产业发展的“三个重点”,抓实抓细,全面提升质量。一是抓实饲草种植这一基础,全方位动员、全区域种植,全县种植粮饲兼用玉米8.5万亩,饲用小黑麦1000亩,拉巴豆和饲用玉米间作套种260亩,持续夯实工作基础。二是抓实饲草青贮这一关键,对年久坍塌的青贮池进行维修加固,对新建青贮池加快建设进度确保青贮工作顺利开展,目前全县累计建成青贮窖(池)32万立方米。三是抓实品种选育改良这一核心,建设“平凉红牛”良种中心1处,养殖平凉红牛种公牛35头,组建平凉红牛育种群300头,建立了平凉红牛品种培育服务体系,加快平凉红牛新品种培育步伐;采购红安格斯、西门塔尔、德国黄牛等肉牛细管冻精持续开展冻配改良,进一步加快品种改良步伐。
(撰稿:高小红 审核:李荣来 责任编辑:王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