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链”上发力 推动红牛产业向“新”而行
随着平凉红牛扩繁增量十条“硬核”政策的全面落实,白庙乡抢抓政策机遇期和发展窗口期,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深入实施“万千百十”养牛工程,在平凉红牛产业链建设上注重集群化养殖、良种化繁育、品牌化营销、科技化支撑,红牛产业发展迈上了“提质扩容”的快车道。
近日,走进白庙乡柴寺村肉牛集中养殖小区,整齐划一的标准化牛棚、干草及配料棚、粪污堆积棚映入眼帘。养殖户冶武平正在牛棚里忙碌着,放眼望去,一头头毛色红亮、体格健硕的红牛悠闲自得,好不惬意。
白庙乡柴寺村养殖户冶武平说:“以前我在家养牛,地方小,最多养三五头,操心费力效益还一般。自从响应政策搬到这个养牛基地,养殖规模扩大到了五六十头。这里环境好,也省力,统一防疫、技术指导、饲料供应啥都方便。我算了一下,规模上去了,喂养成本反而低了,效益更好。国家政策搭了好平台,肯定是越走越好。”
肉牛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深厚的群众基础。白庙乡正是依托当地群众扎实的养牛传统根基,根据群众立地条件、养殖基础、劳动能力、饲草供应等因素,按照“人畜分离,小群体、大规模”思路,从一家一户的“养殖棚”延伸成串珠成链的“产业带”,在千家万户的参与中不断开拓发展新局。今年,该乡充分发挥养殖合作专业社和养殖大户示范带动作用,实施建设柴寺村平凉红牛养殖小区二期项目,建成后,该小区平凉红牛存栏量可达800头,示范带动更多群众发展壮大平凉红牛产业。
白庙乡副乡长温斌说:“示范基地通过‘合作社+基地+养殖户’的联营模式,不仅实现了科学化、标准化养殖,更关键的是辐射带动了全乡养殖户共同发展。”
要养得好,更要卖得俏。白庙乡紧抓产销对接,创新销售方式,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多措并举畅通销售渠道,确保养殖收益稳步提升,真正将“牛产业”培育成富民强村的“牛文章”。
白庙乡副乡长温斌说:“下一步,白庙乡将持续优化服务、强化科技支撑、拓展市场,擦亮‘平凉红牛’这块金字招牌,走好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
(记者:胥蕾 朱越 编辑:王娜 审核:牛栋)
上一篇: 【崆峒】牛产业蹄疾步稳 强项目赋能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