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小蜜蜂“酿”出致富路

  • 时间:2025-08-12 16:13
  • 浏览次数:
  • 来源:中国甘肃网
  • 字体: [ ] [ ] [ ]
  • 分享:

初秋走进崇信县锦屏镇,一幅田园风光徐徐展开,锦屏镇关河村中槐树景区山花漫烂,山间炊烟袅袅,一个个蜂箱点缀在田间院落,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甜蜜画卷”。

近年来,锦屏镇积极探索“党建+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中蜂养殖,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活力。

崇信县锦屏镇地处陇东西部腹地,汭河蜿蜒贯穿全境,温润的气候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相得益彰,36.04%的森林覆盖率勾勒出绿意盎然的生态底色。春樱夏荷、秋菊次第绽放,三季繁花连绵不绝,为中华蜜蜂构筑起天然蜜源宝库。

作为我国特有的本土蜂种,中华蜜蜂凭借精湛的零星花蜜采集技艺,酿就的土蜂蜜质地浓稠、甜润绵长,富含多种活性酶与微量元素,以卓越品质赢得市场青睐。为了让这份“山间宝藏”助力村民致富,锦屏镇党委有了好办法: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

镇党委探索出“支部牵头、合作社搭桥”的“党建+集体经济”模式。建成3处中蜂养殖示范园,成立中华土蜂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村企结对、订单销售、保底分红”,给村民发展养蜂产业吃下“定心丸”。

刚开始推广养蜂时并不容易。关河村党支部书记关蕊蕊说:“起初村民都在观望,我们就晚上挨家挨户做工作,还组织大家外出学习。”48年党龄的老党员孙天云带头养了25箱蜂,在合作社帮助下,销售收益很好,这下村民们都放心了。关河村72户241人陆续加入,如今村里蜂箱已达240多箱。

村民马爱儿戴着防蜂帽查看蜂箱,手法十分熟练。她养的42箱蜜蜂,去年带来2万多元收入。“养蜂成本低、来钱快,还不占耕地,政府每箱补贴200元,真是适合我们的好产业!”像马爱儿这样靠养蜂过上好日子的村民越来越多。

在杜家塬村中蜂养殖基地,技术员朱黄仁认真检查蜂箱。村里利用老爷山的好生态,以“村企联办”模式发展养蜂,现在全村养了452箱,预计年底村集体经济能增收超3.6万元。

如今,锦屏镇已建成5处中蜂养殖基地,养殖规模达2800箱,产蜜7000多斤,收入20万元,全镇养殖规模已扩大到6800箱,产值有望突破55万元。

锦屏镇镇长黄文华说:“我们把党建工作融入产业发展,形成了蜜源种植、技术培训、蜂蜜回收和统一销售的完整链条。”小小蜜蜂,正为锦屏镇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让村民钱包鼓起来,日子也越来越甜。

(通讯员 朱双双 图/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