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40年的接力赛——平凉红牛静宁苹果创牌记(中)

  • 时间:2022-11-14 11:08
  • 浏览次数:
  • 来源:平凉日报
  • 字体: [ ] [ ] [ ]
  • 分享:

如果说自然禀赋是平凉红牛、静宁苹果两大品牌形成的底色,那么,历届党委、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的持续推动,是做大产业、创成品牌的关键。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平凉立足本地实际,依托资源优势,坚持市场导向,瞅准目标定位,持之以恒推动平凉红牛、静宁苹果两大产业不断走上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之路,直至今天形成全市两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这背后凝聚着历届领导干部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又高瞻远瞩、科学决策的心血和智慧,是一场跨越40年的长途跋涉,是一部自强不息的平凉干部群众创业史。可以说,40年来,200万平凉干部群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的发展至理。

1983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陇原大地,也吹来了全省各行各业发展的春天。省委在准确把握和深入研判省情实际的基础上,研究出台了“奖励耕牛等役畜发展”的扶持政策,同时提出“把种草种树、发展牧业作为改变甘肃面貌的根本大计来抓”。这一政策的出台,如甘霖降于旱田,暖阳照于寒冬,提振了干部群众的发展信心,调动了农民发展牛羊养殖的积极性,也掀起了全社会支持发展种草养畜、建设畜牧业商品基地的热潮。

作为西北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和畜产品交易集散地,有了政策的支持,平凉各县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灵台县率先响应,于当年利用省、县投资的195.3万元建设了全区第一个肉牛生产基地,购进2700头母牛,为原平凉地区肉牛产业发展先行“探路”。

在“探”出效果之后,1986年,原平凉地委、行署决定在灵台县的新集、百里、龙门和华亭县的砚峡、策底、河西6乡33村建立关山肉牛基地,随后经过逐年扩展,直到1997年实现了7县(市)全覆盖。

梳理平凉红牛、静宁苹果发展大事记,两大产业均经历了锲而不舍扩规模、政府主导抓推进、整乡整村建基地、链式发展提质效的艰辛过程。

如果按时间划分,红牛产业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上述1986年至1996年是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十年,也是群众初步尝到甜头的十年。1997年至2007年,随着牛产业被列为全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并成立牛产业开发办公室聚力推动之后,平凉养牛业正式迈上了产业化发展的新征程。

当时,平凉地委、行署提出了“关山百万头肉牛养、加、贸综合开发”规划,同时围绕把平凉建设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肉牛生产、加工、贸易、出口中心的发展目标,先后实施灵台县、平凉市(现崆峒区)2个国家级秸秆养牛示范县项目和灵台、平凉、泾川、崇信4个省级秸秆养畜示范县项目,截至2002年撤地设市时,全市牛饲养量已达59.13万头,出栏商品牛16.82万头,青贮氨化饲草总量和技术普及率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图片

看到星星之火已有燎原之势,泾川县有志青年程强抢抓机遇,在原县食品公司基础上改制成立了泾川县旭康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致力于牛肉制品的加工及销售。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如今公司已壮大成为一家集高档肉牛养殖、屠宰加工、销售和出口为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民营企业和平凉红牛产业链链主企业。

图片

旭康不是个例。平凉市牛产业开发办公室主任李浩告诉记者,那段时间,随着各级党委、政府的强力推动,全区牛饲养量持续增加,屠宰加工能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了平凉市凯沣贸易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平凉市景兴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牛产品加工企业,至2002年,形成了牛肉、食品、革皮、革制品、骨制品、生化药品6个系列60多个产品的加工规模,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与此同时,全市上下大力推进“万千百十”工程,全面促进规模扩张,截至2007年,牛饲养量达82.17万头,出栏量30万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经过20年的持续推动,平凉牛产业以其不断扩大的规模,逐渐“出圈”的名气以及巨大的发展潜力,迎来了2008年——这个值得铭记的年份。

这一年,平凉正式申请注册“平凉红牛”证明商标,开始实施原产地保护性发展。市委、市政府制定平凉红牛培育计划,以南德温为终端父本形成核心选育群,加大繁育力度,以尽快提高平凉红牛整齐度和遗传稳定性,逐步促使平凉红牛由新类群向新品种方向发展。

“平凉红牛是全国第一个活牛类证明商标,商标的成功注册,对于促进产品销售、巩固市场地位、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标志着平凉牛产业全面迈向品牌化发展的阶段。”市畜牧兽医局副局长李荣来说。

图片

2009年,不断奋进的平凉牛产业,受到机遇的“垂青”,进入全国肉牛优势产区规划和甘肃省实施草食畜牧业行动计划。面对这一大利好政策,平凉乘势而上,组织力量调研编制《平凉牛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印发《平凉市草食畜牧业发展项目实施方案》,以牛产业适宜区域全覆盖为目标,开展品种改良、养殖小区建设、母牛补贴等工作,全力开创牛产业扩量提质增效的新局面。

航向一经标定,航道无限广阔。无独有偶。这一时期的静宁苹果产业,也历经数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接续推动,全县果园总面积已达80万亩。此间成功注册了“静宁苹果”证明商标,静宁县也被评为“全国无公害苹果生产十强县”,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近3000元。

图片

随着两大产业效益的不断提升,致富带动作用的持续增强,脱贫攻坚期间,市委、市政府把红牛、苹果产业分别确立为全市脱贫攻坚的“首位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制定了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个平台、一套运作机制的产业发展模式,聚全市之力,集各方资源,推动适宜区全覆盖,带动全市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事实证明,平凉红牛、静宁苹果两大产业选得准、推得好,致富带动作用强。数据显示,全市有6.8万户贫困户通过养牛实现了稳定脱贫。当时广为流传的一句歌谣足以为证:“人均一头牛,脱贫不用愁;人均两头牛,致富有奔头;人均三头牛,小康路上走。” 

苹果方面,全市有近20万贫困群众经由苹果产业力拔穷根、喜摘穷帽,小苹果也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致富果”“幸福果”。

图片

产业培育壮大之后,如何让品牌发挥出更大作用,带动群众获取更多的收益?这期间,平凉不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进一步拓宽宣传推广渠道,多次站在央视的舞台面向全国进行推介,使得“平凉红牛”“静宁苹果”的牌子越来越响,品牌价值一路攀升。

漫漫征途、奋斗不息,信念不倒、历久弥坚。2021年,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平凉市40.6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与全省、全国人民一道迈上了全面小康的美好生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平凉市第五次党代会决定把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平凉红牛、静宁苹果等作为全市九大重点产业链,通过建立链长制聚力打造,全面构建链式化产业新格局。至此,经过40年的栉风沐雨,赓续前行,平凉踏上了高质量发展与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途。

图片

一路走来,平凉这部创业史气势如虹、波澜壮阔,却也沧桑悲壮、荡气回肠。纵观两大产业发展历史和产业化经营的成功模式,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因自身的特殊性,静宁苹果产业因经历了果粮“争”地和“傍品牌”的现象,显得尤为曲折和艰辛。

从1988年开始,静宁县就以行政力量推动苹果产业发展,当时许多老百姓认为,苹果岂能当粮吃,卖不出去怎么办?因此出现了政府人员白天栽树、群众晚上偷偷挖树的现象。回忆起这段经历,静宁县陇原红果品经销公司董事长靳玉国至今感慨不已。

当时,刚从部队返乡不久的他,被推选为城川镇靳寺村党支部书记,恰巧碰上县上推广种植红富士苹果树,便挨家挨户做起了动员工作。村民靳生财是个倔人,怎么劝都不听,靳玉国便带人去帮种,可当他们种完前脚刚走,靳生财后脚就开始挖树,一时惹得群众纷纷效仿,导致挖树的现象愈演愈烈。靳玉国也是个倔脾气,“你挖你的,我种我的”,一连挖了3年,种了3年,才终于感动了靳生财,使其沉下心来发展苹果产业,并靠着苹果早早脱贫致富过上了好日子。

任何新事物的发展和推广,群众必然有一个认识和接受的过程。好在,大家很快就尝到了务苹果的甜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引导带动下,一门心思务果园、建基地、扩规模、奔小康。然而,随着静宁苹果名气越来越大,周边客商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等“傍名牌”的现象,又成了静宁县党委、政府面临的另一大难题。

“当时,县上经过分析研究,很快确定了‘品质兴农、品牌强农’的思路,一方面着力促品质提升,提高静宁苹果的标准化生产水平,一方面加快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三品一标’认证登记工作,同时不断加强联合执法和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冒充的难度。”静宁县林草局果业办主任贾军平说,通过这一系列的“组合拳”,最终有效改善了“傍品牌”的现象,并把品牌优势转化成了竞争优势、经济优势。

“静宁苹果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历届县委领导班子的锲而不舍,可以说是‘40年谋一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才铸就的辉煌。”静宁县红六福果业公司总经理王志伟的话,说出了静宁县数十万干部群众的心声。

当年,“傍品牌”现象也促使他做出了回乡创业的决定,成为全省通过网络销售苹果,并创建农产品溯源体系的第一人。如今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通过“归雁”工程回到静宁,反哺家乡、建设家乡,生动演绎了一场“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的发展佳话。

百尺竿头须进步,千里足下贵持恒。去年,随着聚力打造产业链,牛、果两大产业全面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甘味平凉红牛被列入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中央财政将分3个年度给予2亿元的支持,产业发展后劲越来越足、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今年上半年,全市牛存栏量和出栏量增速均位列全省第一。苹果方面,今年果实品质优于去年,地头收购价继续领跑全国各产区,预计果品总产量达215万吨,一产产值突破100亿元,又是一个丰收年!

经过四十年的上下求索、接续奋进,曾经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焕发出了勃勃生机,生长出了金色的希望和甜蜜的果实。

抚今追昔,在这场近半个世纪的奋进历程中,平凉各级领导干部审度时宜、虑定而动,以科学为引,以大地为纸,以山川作墨,饱含初心,苦干实干,大笔书写了这场气势恢宏、浓墨重彩的壮丽画卷,充分展现了平凉各级领导干部的群像和风采。

他们心怀“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抱持“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手握公权,就要为民办事”的信念,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的干劲,用心当好父母官,科学严谨做决策,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爱戴,使全市上下迸发出了人心齐、泰山移的集体伟力,共同创造出了平凉红牛和静宁苹果两大精品品牌,也在平凉发展史和人民群众心中镌刻树立起了一座无形的丰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