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 我们这十年|平凉: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
平凉是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原农业部划定的全国肉牛优势发展区域,曾有“农民唯养牛”的历史记载,千百年延续下来的养牛传统奠定了发展红牛产业的良好基础,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平凉红牛独特的优质肉牛种质资源禀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平凉市高度重视以牛为主的畜牧产业发展,紧扣“三新一高”的要求,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全力推动平凉红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今天的《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我们这十年》专栏播出高质量发展之红牛产业篇《平凉:红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
鼎康高端肉牛育肥场是近十年来泾川县建设规模最大、标准最高、智能化水平最先进的养殖场,通过支持国企、民企共建联营模式,由国有企业鼎康牛业公司投资建场,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泾川旭康食品公司按照“轻资产”管理模式租赁经营。初秋时节,记者在鼎康养殖场看到,从饲料的收割、粉碎、搅拌、投喂到粪便的清理,全部实现了自动化,工人只需按时操作机器进行投喂,和十多年前传统的养殖模式相比,大大了节省人了工成本,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养殖效益。
泾川高端肉牛育肥场选育纯种的平凉红牛进行育肥,主要培育高档雪花牛肉,区别于传统的自由式饲养,给牛只吃熟化压片、喝温水,食用秸秆汽爆破壁活性饲草,配置一系列辅助设施,场内机械化操作程度较高,全面提高牛的福利待遇,培育的牛肉品质达到了A5级水平,利润空间进一步扩大,养殖效益不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平凉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方案,累计投入项目、金融资金15.56亿元,市级财政列支红牛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7000万元,县(市、区)财政每年列支2000万元以上。在肉牛繁育体系建设上,坚持分户饲养和适度规模养殖同步推进,稳步扩大平凉红牛育种群、核心群基础母牛养殖规模。据统计,全市累计建成规模养牛场458个,扶持养牛大户1.6万户,发展养牛专业合作社1012个。在饲草供应体系建设上,深入推进“粮改饲”和玉米秸秆青贮,全市累计建成粮饲兼用玉米基地120万亩、优质牧草基地10万亩,年青贮玉米秸秆170万吨以上,秸秆饲用率保持在80%左右。
泾川县党原镇高崖村村民吴红伟一直在养牛行业里面摸爬滚打,凭着积累的专业知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逐步发展成为党原镇乃至泾川县养牛大户,通过养牛过上了富裕生活。
那几年生产设备落后,养的牛数量也不多,这20年以来,我从4个牛,养到现在40多个牛,一年下来收入就是10万元左右。
近10年来,泾川县从政策倾斜,到资金扶持,从多个方面推动肉牛养殖产业规模壮大。截至目前,泾川县初步建成南北塬区2条养牛示范带,培育养牛专业村5个,发展养牛大户1535户,全县牛饲养量达到3.62万头,出栏0.87万头,牛产业产值1.57亿元。如今,源源不断的红牛系列产品正不断地从泾川运出,登上北上广等大型城市和国际市场消费者的餐桌。
下一步,我县将紧紧围绕全市“3659”发展战略,全力做强产业链、打造循环链、融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全面实施“万千百十”计划,到2026年,培育万头乡镇5个、千头村20个,百头社200个,十头户2000个,全县牛饲养量突破10万头,牛产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
注册“平凉红牛”成为全国第一个活牛类证明商标,取得了直供国家运动员“入场券”和直供香港高档活牛配额及活牛出口“通行证”,成为“甘味”农产品家族中的“独一份”“特中特” ……经过多年发展,平凉红牛产业规模效益日益凸显,“平凉红牛”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
目前,平凉市坚持把发展红牛产业与助推乡村振兴有效结合,积极探索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截至2021年底,全市牛饲养量、出栏量分别达到91.32万头、38.89万头,基础母牛存栏28.58万头,形成了从饲草种植、肉牛养殖到屠宰加工、精细分割,再到牛肉及牛骨等副产品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开发的良好格局。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重点。目前,平凉市通过“种养结合”模式、 “多种经营”模式,带动群众养殖肉牛,依靠牛产业脱贫人口占到建档立卡群众的30%左右。在采访中,记者能够深深地感受大家从“要我致富”到“我要致富”的心态转变,更深刻感受到平凉发展红牛产业内生动力十足。
来源:平凉市广播电视台